夕阳下的“一院两馆”(桂林大剧院、桂林博物馆新馆、桂林图书馆新馆)。图左建筑为桂林大剧院。记者唐侃 摄
舞剧《孔子》演出剧照。记者何平江 摄
“要想知道一座城市的文明和灵魂,看看它的剧院就知道了。” 这句话出自美国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第一位总监之口。多年来,它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也成为了许多城市着力打造“剧院文化”的深层理由。
剧院与一座城市的关系,其实并不难理解。在许多城市中,剧院是一座建筑地标。比如,澳大利亚悉尼的城市名片——那座经典的白帆造型歌剧院,是世界各地的人对这座城市的最初印象。但是,剧院对于一座城市来说,远不止是一座单纯的建筑地标,它投射出的更多的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内涵和精神灵魂。日益进步的城市中的人们也不仅仅满足于一座建筑地标的崛起,更期待的是随之而来的生活改变。
2015年是在桂林人文化生活中有着重要意义的一年。这一年,桂林大剧院正式对外开放。作为桂林近年重大文化项目“一院两馆”中率先开放的场馆,桂林大剧院的开放不仅让桂林文化展示和多元化艺术精品的引进有了更好的平台,也为桂林城市的发展带来了新的魅力。
从开放至今,3年多的时间里,90多场高雅艺术精品、优秀民族文化精品等相继“绽放”在桂林大剧院的绚丽舞台。如今,走进剧院享受美妙的艺术之旅,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桂林人的精神生活新选择。桂林这座美丽的城市也在不知不觉中被注入了更加充盈丰盛的“艺术细胞”。
落户新区,桂林“艺术殿堂”华丽绽放
如今,当你走进桂林临桂区,或许已经习惯于以“一院两馆”作为定位“坐标”,来估算所在地与目的地之间的距离。近年来,随着临桂新区的迅速崛起,“一院两馆”已经成为了临桂区乃至桂林市的地标性建筑。
2010年,作为“文化立市”战略重要举措之一的“一院两馆”(桂林大剧院、桂林博物馆新馆、桂林图书馆新馆)破土动工。2015—2017年,“一院两馆”相继投入使用。而桂林大剧院则是其中率先面向公众开放的场馆。
2015年8月,桂林市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 纪念“西南剧展”剧目展演拉开大幕,本地原创音乐剧《欧阳与桃花》在桂林大剧院公演,宣告这座桂林全新的“艺术殿堂”正式向人们开放。它的出现填补了桂林国际化、现代化、专业化剧院的空白。
走进桂林大剧院,你一定会感叹于它的“内外兼修”——外观兼具桂北民居的形式特色和汉唐遗韵,内部设计却充满现代气息。据介绍,该项目总建筑面积19555平方米,投资约4.8亿元。这里能满足大型歌剧舞剧、交响乐、戏曲、话剧等多种形式的演出。其中主剧场共1500个座位;多功能小剧场可容纳350人;大小化妆间共18间,可同时容纳200位演员化妆待场;声乐排练厅和舞蹈排练厅面积分别为288平方米与348平方米;电影厅3个,共600余座,最大电影厅可容纳282人。